找到相关内容74篇,用时41毫秒. ·把佛教导航设为主页
  • 能海上师论禅法集粹

    不在禅定中即应去念诵。故此并非只有禅宗行人才可修禅定,而禅定是六波罗密中的第五,是每个学佛人之必修。第六即是般若波罗密,是为慧度,所以禅定乃是般若大智慧之基础,此即由定生慧是也。  佛教讲六度修福,称方便,第六度修慧,为智慧,第六方便之导首,有“般若如目,如足”之喻。必须以般若为指导,虽然精勤修习而又不见能修、所修,以契合于实相的无所得心修持,此方可称为波罗密,...

    陈士东

    |佛学论文|因明|明|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wumin/2009/04/06494546526.html
  • 禅与禅学广狭二义辨

    以修祖师禅为宗。   其实,就大乘教理而言,菩萨行六中的,皆须以第六般若度为导首,方称波罗蜜,才能到彼岸。《华严经》卷37云:“一切智道常现在未尝散乱,是名禅那波罗蜜。”祖师禅法,即属此类。...禅源诸诠集都序》分佛教内外的一切禅定为外道禅、凡夫禅、小乘禅、大乘禅、如来清净禅类。此所言禅,皆不限于色界四禅。   禅定的定,乃梵语三摩地(Samabhi)的义译,略译“三昧”,另有“三摩提”、“...

    陈重晖

    |佛学论文|因明|明|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wumin/2009/04/07204050814.html
  • 成佛之道的教学

    思想解释般若度,然后基于客观的立场,再以印度大乘三系做为会通异说,这是很全面及超然的态度。大乘六中,的歧见与诤论不算多,但智慧有浅深偏圆,涉及的思想、观念就有很大的差距,导师说:“从经论的校证...印度佛法做为书写素材的杰出论著,如<闻法趣入章>说:“生死流转中,人身最难得。忆梵行勤勇,三事胜诸天”。表示人身是三界五趣中最稀有难得的,完全不同于外道以升天为贵的说法。在乘共法章中说:“人中苦乐杂,...

    释厚宗

    |佛学论文|因明|明|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wumin/2009/04/07282551802.html
  • 论佛教道德及其现实意义

    修习的主要内容,意指修习从生死此岸到涅槃彼岸的方法或途径。一是布施,以贪欲;二是持戒,以度毁犯;三是忍辱,以度嗔恚;四是精进,以防懈怠;是禅定,以避免精神散乱;六是智慧,以愚痴。六所包含的六种道德规范是一个整体,其中可归结为慈悲,后一度可归结为智慧。四摄和六度均以布施为首,布施在佛教道德实践中具有重要的意义。在教典籍中,佛、菩萨可以将一切奉献给众生,乃至耳目、肢体,而不生悔心。因为从...

    翟艳春

    |佛学论文|因明|明|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wumin/2009/04/16414160933.html
  • 中国佛教戒律及其伦理意义

    的道德修养方法和原则。可归结为慈悲,第六是般若智慧。慈悲和智慧、悲与智是大乘菩萨道修持的根本,是六的精髓。六一方面要求在实践上牺牲自我,服务他人,一方面在认识上具有洞察人生和宇宙实相的智慧...的心念和培养善的意识,既认同世俗的道德规范,又特别强调对自己思想的净化,以道德自觉性为持戒之本,以期达到佛教的最高境界——涅架,亦即伦理意义上的终极善。  中国佛教戒律上承印佛教戒律,又有明显的中国...

    袁升祺

    |佛学论文|因明|明|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wumin/2009/04/16523461576.html
  • 文殊师利菩萨本愿研究

    ,因障碍重,故先忏悔(事忏、实相忏)业障以清净三业;三、因资粮缺,故要广集福德、功德,可由行六下手,(福)可得圆满的报身,般若(智)可得智能的圆满,而其中供养布施、随喜功德及普皆回向可较快速且...  第四章 文殊利他愿  第一节 成熟众生愿  一、劝发决定菩提之心  二、令忏悔业障  三、令修六  四、令恒住正念──发四无量心  、护持正法  六、圆满普贤行  第二节 净佛国土愿  一、...

    黄靖芠

    |佛学论文|因明|明|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wumin/2009/04/17033662196.html
  • 试论中国佛教禅定的特质

    持戒度、忍辱度、精进度、禅定和般若度。在六中,最主要的还是禅定和般若二度。般若是禅修中迸发出的智慧之花,般若的获得,不能离开禅定;同样,禅定也离不开般若,“为足,般若度为首”,般若度是修习的导引和目标。可以说,在大小乘佛教三学六的修行体系中,禅定特别是由禅定所生发的解脱智慧,是一切修行的枢要所在。   三、止观双运 定慧等学   中国佛教,有小乘和大乘之...

    华方田

    佛学论文|因明|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wumin/2009/04/00422969696.html
  • 佛教常识问答

    ,才不是心外求法。   五十五、什么叫六?六中,如“足”,后一度如“目”,是什么意思?   答:布施、持戒、忍辱、精进、禅定、智慧,称为六。因依此而修,能息烦恼妄想,生死苦海。但... 七十、临终十念乃至一念,也可往生,如何做到这点?   答:《观无量寿佛经》中说到:即使是逆十恶的人,临终之时生大恐怖,听从善知识的教导,至心念佛十声,也能往生。这时正像有人被贼追赶,无出路,后...

    徐恒志著

    |徐恒志|常识|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article/2005/08/225324422.html
  • 生与死——佛教轮回说(七)

    无我实际的超越性智慧,此为断烦恼、出世间之本;三缘饶益有情慧,通晓利益济度众生的种种方法、技巧的智慧。   六的修习,必须以第六般若度为导首,有“般若如目,如足”之喻。以般若度为导首,...他们吸引到佛法中来。   菩萨道六四摄等的修行,要求行此道者(皆称菩萨)走到众生中、社会上去,在济世度人的活动中,将自与度人结合为一。六度被分为两大方面:合称“方便”,旨在修福,第六般若度...

    陈兵教授

    |轮回|生与死|陈兵|出离心|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article/2008/04/13201722922.html
  • 佛教常识问答

    时时返观自心,念念消归自性,务使念寂心空,彻见真如本心,才不是心外求法。五十五、什么叫六?六中,如“足”,后一度如“目”,是什么意思?  答:布施、持戒、忍辱、精进、禅定、智慧,称为六。因依此而修,能息烦恼妄想,生死苦海。但正像足的运行,全靠后一度--般若慧目的指引,否则方向错误,岂能超度茫茫业海!五十六、什么叫菩提心?什么叫发菩提心?  答:上求下化,求正觉之心,叫菩提心。有...

    徐恒志

    |佛学论文|因明|明|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wumin/2009/04/23192439233.html